工作實記|在三個人的電商公司裡,我幾乎全包了


我在一間只有三個人的電商公司上班。老闆、同事、我——這就是全部。沒有華麗的職稱,也沒有明確的分工,卻要撐起所有從出貨到行銷的環節。外人看起來我們像是一支靈活的小團隊,但實際上,我們只是「撐得住」而已。 

📦 誰都沒有閒下來的時間 

每天早上進公司,我打開電腦列印寄件單,抄寫貨號、核對訂單內容。那一疊疊的寄件單,就像每天要面對的戰場。桌上堆的是包裝材料,身邊散落著等待出貨的寄件單,我和同事分頭動作:揀貨、裝箱、貼寄件單。 

沒有華麗的節奏,只有不斷重複的動作——下一件、再下一件。倉庫不大,卻能讓人一天走上上千步,伸手、彎腰、搬貨、上樓、下樓。流汗不是例外,而是日常。這種節奏下,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所謂的「工作分工」,只有「哪一項最急,就先撿起來做」。

🧠 只有我會用 Adobe 

等到出貨告一段落,我的另一份工作才剛開始。我要開啟 Photoshop 、Canva 或剪映,進行商品圖片編修與影片剪輯;接著再登入電商後台,進行商品上架、規格調整、複製貼上、資料維護。這些動作都不難,但數量龐大到足以讓人麻木。 

⚙️ 每個人的角色 

老闆的角色是客服與決策者。當訂單暴增,他也會下來支援揀貨裝箱。同事則是倉庫主力,負責理貨、包貨、寄件,動作俐落,節奏一快起來就像一條無聲的生產線。而我在這之間,是連接現場與電腦的橋樑:一邊在外場裡出貨,一邊在辦公室修圖。這樣的交錯,久了會讓人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哪一種員工。 

👷‍♂️ 我們開始徵人

老闆決定要再徵一位「倉儲理貨打包出貨人員」。這個職缺看似基層,其實是整個團隊能不能喘口氣的關鍵。因為只要多一雙手,出貨線就不再卡,老闆能專心客服與採購,同事不用每天累到極限,而我,也能回到我真正該做的事情——設計、剪輯與電商後台管理。這不是誰偷懶,而是終於讓每個人回到自己的戰線。 

我很清楚這份工作的真相。這份工作剛開始會不適應,每天會走上千步、會搬貨、會流汗,但撐過一週就會習慣的,身體會開始找到節奏。你會熟悉貨架位置,知道哪種包材最順手、哪個尺寸最剛好。那時候,理貨、裝箱、寄件這些動作,就不再只是機械,而是一種節奏感。 

💰 做兩個人的事,拿一個人的薪水

我的薪水是 28,800 元,比公司要徵的倉儲人員(32,000 起)還低。我做的內容卻幾乎涵蓋那個職缺的全部:我揀貨、理貨、裝箱、寄件,也修圖、剪片、上架、維護電商後台。 

我不是計較那幾千塊,而是這筆數字誠實地反映出一件事——基層的價值,常常被看見工作成果,卻看不見工作範圍。 看著自己的薪資條,心裡苦笑。我幾乎包辦了一間公司所有的行銷、設計與出貨流程,但薪水卻停在基層的門口,明年薪資有機會調至 30,000 以上。 

🔧 結語 

我希望第四個人快點加入。讓我們能從「救火」變成「運作」,從「撐著」變成「穩定」。讓我能不再全包,而是專心把我擅長的事,做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