貧困世代:台灣戰後史上最失落的一代

千禧世代,也就是出生在1981至1996年的人,25至40歲,被認為是「最衰的一代」,他們多半教育程度高,每天努力工作,甚至拼了命做,仍不見得就能脫離貧窮,反而愈努力愈拼愈忙卻愈窮。

這個世代大家收入差不多,差異最大在於父母,許多人的創業機會也來自父母。一旦缺乏,就可能造成較大的財富差距。財富成長,大多來自父母移轉,尤其有些父母會每年贈與,財富成長就很驚人。

根據主計處統計,初次就業的年輕人起薪約2萬5,整體平均的薪水也不到3萬元,尤其20~30歲的低薪比例,3萬元以下的占了60%,2.5萬元的還有40%,薪資成長卻總趕不上物價增加速度,買房、結婚、生子像是難圓的夢,也讓年輕人心中的苦悶愈來愈強烈。

1960─1970 年代出生的父母,可說是台灣最幸運的一代:他們相較於篳路藍縷的阿公阿嬤,生活環境好的多,也有能力出國求學。出社會後又正趕上一波經濟狂飆、外資入台設廠、消費性電子爆發、大陸市場開放這幾個時代紅利。真的可以說是氣運加身、一路開掛的「幸運世代」。

在那個黃金年代,跑到城市奮鬥個幾年,也多能夠過上買房買車,結婚生子的中產階級生活。 只要腦子靈光外加勤奮工作,大概都能享受到台灣經濟整體上漲的時代紅利,過著比受過日本教育的阿公阿嬤更富裕的生活。

他們年輕時仍是戒嚴的時代,因此在政治甚至對公眾議題上養成他們謹言慎行、甚至下意識服從國家領導人提出口號的習慣。在他們的人生經驗中,只要好好努力讀書,好好考大學,好好工作奮鬥,就能夠過上好日子。他們是這樣生活的、是這樣堅信的、也是這樣教育我們。

上一代的爸爸媽媽,也一直都是這樣兢兢業業、不挑戰不懷疑這些社會建構,但當自己年紀漸長,成為社會上掌權的中堅份子時,他們越來越常發覺年輕一代對於世界的理解、對於倫常的認定和自己根本大相徑庭。

當千禧世代的我們擁抱所謂「進步的價值觀」,爸爸媽媽無法理解,甚至跟不上這樣思想結構的轉換,寧願選擇堅信自己知道的道理,反對一切與他們認知上不同的新事物。這就是爲什麼社會上社經地位高,像是軍公教、中產階級、做生意的老闆,都盲目支持韓國瑜的奇怪現象。 

延伸閱讀:為何年輕人談起現實抱怨連連,說到未來卻只能沉默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