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逝的中產階級,高學歷背債族

古代西方社會,社會結構簡單,君主、貴族屬統治階層,擁有國家大量財富,其餘就是農民、工人和小商人。當時缺乏技術,產能不高,因此,除特權階層外,普遍人民不能累積大量財富,每天的工作,僅足夠糊口,商業活動亦不繁盛。

故此,國家朝代的更替,往往由於戰爭或農民革命引致。

工業革命時代,科技開始進步,西方由單純的農業社會,變成了工業社會。產能的提升,令社會物質富裕起來,商業活動增加。因此,工業技術人員及受教育的白領階層興起,成為農民及藍領工人之上的「中產階級」。

「中產階級」一詞是在 18世紀工業革命時代誕生。

美國承接著工業革命的成果,亦避開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,美國得以興起成為先進國家,亦擁有最多的中產階級,成為工業、創新科技的強國。 數十年來,美國人重複著這個「美國夢」,孩子希望努力讀書,考上大學,畢業後尋找一份優越工作,成為中產階層的一份子。

「美國夢」四大支柱一直支持著美國的中產階級:退休的生活、讓兒女接受高等教育,如就讀研究所、大學等機會、工作並維持舒適生活水平的機會、以及醫療服務。

四大支柱現已出現缺口、爆裂並搖晃不定……

1980 年代之後,因著科技、交通、互聯網發展,大企業可以將大部分的工作轉移到其他國家,稱之為「全球化」,此舉雖然可以令企業的盈利增加,但同時亦會使中產階級工作減少。在機器人、人工智慧等自動化浪潮下,高學歷的職位被電腦取代,大部分白領階層面臨永久失業的窘境。

當一個地方不再有工作機會,有專業技能的年輕人,會選擇離開,到其他地方找工作,留下來的都是低學歷、無技能的低端人口,伴隨的現象是犯罪滋生、家庭失能、淪為「不穩定的無產階級」。

整個社會的氛圍,從國中就開始騙這些學生,念高職的目的不是為了求職,而是為了升大學。因為,教育帶來爬上社會上層的機會,同時,亦帶來債務。家境好的也就罷了,家境差的只能申請就學貸款,於是大學四年都在忙著打工攢生活費、住宿費,甚至一路借學貸到研究所。

當他們大學畢業後,必須償還學貸,在入不敷支的情況下,他們最終成了債務的奴隸,全球化的結果是全世界到處都有這樣的人,工作不穩定(非典型就業),薪資偏低並且所拿到的薪水,只夠付房租和水電及便宜的食物,每一個月的薪水,只夠當月的開支, 一旦失業,最終亦要流落街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