貨幣理論

總體經濟學中的一個分支,主要在於研究與貨幣有關的總體經濟現象,介紹貨幣、商品與市場價格之間的關係。

通貨膨脹(貨幣太多:商品太少)

指貨幣發行數量上升而大量流通,但商品和服務沒有那麼多,而過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和服務,而使得物價上漲。發生通貨膨脹時,日常必需品的價格普遍上揚,一個家庭如果要維持原來的消費水準,開銷一定會加大,甚至還會入不敷出。當物價上漲時,民眾如果預期物價會繼續漲上去,那麼他們將會搶購、囤積。

如果社會大眾普遍存有通貨膨脹預期心理,囤積、搶購、投機風潮四處蔓延,通貨膨脹會愈益嚴重,而引發所謂的惡性通貨膨脹。此時,價格上漲劇烈,人民對貨幣的信心蕩然無存,整個社會的經濟、金融活動失去了依據,再也無法正常進行。

通貨緊縮(商品太多:貨幣太少)

指當市場上的貨幣流通減少,於是人們傾向儲存貨幣而非投資或消費,造成大量的商品跟服服務銷不出去,而使得物價下跌。物價持續下降,必然衝擊產業,企業為了降低損失,會採取減少生產、裁員、延後投資,一但採取上述措施,減少生產、裁員、停止投資,消費者不願意去消費,國家經濟就如同墮入陷阱一般,難以脫離。

「通貨緊縮」比「通貨膨脹」問題更嚴重,因為所謂「通貨緊縮」,是指整體物價下跌,可是家庭所得也變少,因此民眾不願花錢買東西,市場流通貨幣自然減少,購買力逐漸下降,惡性循環結果,將造成經濟更蕭條。

量化寬鬆

Quantitative Easing,簡稱QE:是一種貨幣政策,由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,以提高貨幣供應,可視之為以「無中生有」創造指定金額的貨幣,也被簡稱為間接增印鈔票,緩解通貨緊縮的壓力。

量化緊縮

Quantitative Tightening,簡稱QT:是一種貨幣政策,由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,以求降低貨幣供給成長率,減少市場可貸資金,冷卻過熱的資金需求,使景氣降溫,減少通貨膨脹的壓力。